還記得小時候要去上學前,都會到學校前面推著三輪車販賣曼煎糕的老伯伯購買2片曼煎糕當成早餐吃了再進學校報道。若時間允許,我還會吩咐老伯伯給我加一顆鷄蛋吃起來飽腹感十足也更美味。但就是得等老伯伯另外再煎一片曼煎糕打一顆雞蛋下去的時間也差不多也要最少等個5分鐘吧。
説起這款傳統糕點,可分為厚版與薄版兩種,兩者的做法差不多,差別在於麵糊倒在煎盤上的量,在一呎半寬的圓煎盤煎好后對折再切成三角狀。我母親稱之爲”大塊面“,若是薄版的曼煎粿我們檳城人的建方言是”Ban Chang Kueh”中文寫成“曼煎粿”或“慢煎粿”。薄版的曼煎粿則是使用較小型的約6寸煎盤,煎好不需切片。
“曼煎糕”這名字
所以,曼煎糕在我的印象中是“慢”煎糕更能貼切的形容這款糕點的特色。製作曼煎糕需要時間和耐性,同樣的要吃曼煎糕也需要給點時間和耐心等。所以,在販賣和購買曼煎糕之間有個小小共同點就是等待。需要時間和耐心慢慢的把麵糊煎至熟透呈現金黃色澤,邊緣的面糊層是煎到脆口像個荷包蓋著裏頭的餡料。説起餡料,我自小吃的就是古早味的花生碎,白糖,馬芝琳和罐頭玉米粒最多就是加顆鷄蛋而已。煎出來的餅皮也是有點厚度,邊緣脆口吃下去會有飽足感的。
也許你也會喜歡這款簡單美味的煎餅食譜 : 古早味煎韭菜麵粉糕
如今小販中心售賣的曼煎糕口味可謂五花八門,可以添加的餡料也多達20多種選擇從水果醬,巧克力醬的甜味到搭配咸味的香腸,蟹柳,芝士口味的也應有盡有。
馬來同胞也有在販賣曼煎糕,稱之爲Apam Balik。不過,在口味上面他們比較傾向於傳統的花生玉米口味。其實不論曼煎糕屬於哪個種族的糕點,都是一家大小都喜愛的食物。
不同國家也有類似的煎餅
Apam Balik 在印尼稱為Martabak Manis,因為源自蘇門答臘東南側的邦加島Pulau Bangka,所以又叫Martabak Bangka。其做法就跟本地傳統式的大片曼煎粿相若,從邦加島流行到印尼各地,又因為其形狀像圓月,所以又取名為Kueh Terang Bulan。在印尼的在邦加島上,這道食物卻稱為“福佬粄(Hoklopan)”,意味福建閩南人所製的糕點,因島上擁有許多的客家移民,因此將“粿”稱之為“粄”。印尼餡料大多都是甜的,撒上滿滿的乳酪絲和巧克力碎,再淋上大量的煉乳。在台灣則有麥仔煎或曼煎粿,傳統的經典口味是花生芝麻粉。而臺中的街頭小攤也有在售賣高麗菜口味的。
這糕點在不同國家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名稱 :
曼煎糕,慢煎糕,板煎糕,滿煎糕,煎弄包,慢煎餅,慢煎粿,曼煎粿,面煎饼,面煎糕,大塊面,麥仔煎,冷糕
曼煎糕的相傳由來
網路資料,相傳咸豐五年(1855年),農民起義的太平軍攻入福建,當時滿清的軍機大臣左宗棠便率領清兵前往平定,為了讓軍隊吃飽且不擾民,他決定將傳統鹹味煎餅給加以改良,利用福建盛產的蔗糖和花生碾碎,撒在已發酵鬆軟的煎餅上成為甜食煎糕,使士兵容易入口,且攜帶方便,於是這種煎糕便漸漸在福建尤其泉州一帶流傳開來,成為經濟實惠,食用方便的街頭小吃;後來也流傳到台灣,以及隨早期閩藉移民的步履帶來了南洋。
可以當主食也可以是甜品
我們分享的這款食譜,面糊中加入比較少糖,主要是因爲煎出來的餅皮就可以自由搭配咸或者甜味的餡料。一般上,我們都會做個咸味的餡料例如加入香腸,培根,生菜,美乃滋,芝士片當成主食。另一片則會弄成甜味的可以加入水果醬料或者巧克力當成甜品享用。這樣,早餐就很豐富啦!
曼煎糕 / 煎弄包
請點擊1-5顆星來評分這食譜
打印食譜 Pin 留言及評分食材
🥣 麵糊
- 130 克 普通麵粉 (中筋麵粉)
- 160 毫升 清水
- 1 粒 雞蛋
- 2 茶匙 泡打粉
- 1 茶匙 糖
- 0.5 茶匙 鹽
🌽 內陷
- 1 罐 甜玉米羹
- 100 克 花生
- 6 茶匙 糖
- 3 茶匙 黃油
做法
- 把花生放入乾鍋烤香至表面微焦后攤涼
- 把麵粉、泡打粉、糖和鹽攪拌均勻再打入雞蛋,一邊倒入水一邊攪拌均匀。
- 將麵糊過篩再讓麵糊休息一下。
- 花生剝皮再用石盅或攪拌器搗碎備用。
- 不粘鍋開中小火倒入麵糊后稍微掃一些到鍋邊緣就有點脆口。
- 待麵糊煎至起泡泡后有小洞孔可以加入花生碎,玉米羹,糖和黃油。次序隨個人喜好而定。
- 等餅皮煎至呈金黃色就可以折起來了。
食譜視頻
營養
咱小倆口生於檳城是愛烹飪的吃貨。
藉由記錄我倆的魔法小廚房烹飪食譜也分享我們眼中擁有萬種風情的馬來西亞。瞭解更多關於我們…